除了影像的再製,肖像攝影在當代所面臨一個最終極的挑戰就是數位科技,譬如AI。我們都知道AI已經能夠虛擬出看似「真人」的照片。這不由得讓人開始猜想,AI是否也可以模擬出具有「靈光」的肖像照?過去肖像攝影師總是宣稱由於他們跟被攝者之間某種精微的合作,使他們可以拍出一張具有靈魂或是靈光的照片。按理說這是只有人才能做得到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一天,AI可以模擬出一種充滿靈性的照片,那是不是意味著其中並沒有什麼神祕的元素存在,一切只是一種視覺運算的結果,不過是input 與output,肖像攝影師所宣稱的神奇轉化工夫,在這當中將失去地位。
抱持這個疑問,我進行了一個實驗,把一張打了馬賽克的肖像照,輸入到AI當中,然後觀察AI是否可以將之解碼,重現本人的神韻。我發現結果非常驚人,這些我所拍攝的名人他們經過打碼跟解碼的過程看起來幾乎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可是我依然可以辨識出他們本人獨特的神韻。甚至可以說,這些照片其實仍然是他們的肖像,只是更加地抽象,就像是諷刺漫畫一樣。布希亞想必會對於這個現象非常有興趣,當他說「擬像」的時候,描述的是一種失去真實源頭的影像。因為在這個時代,大量的圖像經過了複製、修改、二創,到最後已經無法辨識影像究竟是從何而來。可是在我的實驗當中,當名人的肖像照片經過了編碼與解碼的過程,它的神韻卻依然存在。
至此,肖像攝影做為終點的時代過去了,或者至少在網路上是如此。新時代的肖像照片只是一個起點,它將面對無數次的編輯、修改與複製,伴隨這個過程,它的所有權也會逐漸模糊。肖像攝影與攝影師的關係逐步地消解,接著與被攝者的關係也會日趨淡薄。人們可能還是可以辨識出被攝者是誰,但是這張照片並不能代表這個人。就像唐鳳的影像一樣,不斷地被二創,以至於許多照片跟某一個特殊的議題、政策乃至於笑點之間的關係,比起跟唐鳳「本人」更加地緊密。但是說到底,在這個時候「本人」又意味著什麼呢?以拍攝本人為前提的肖像又是什麼?更不用說當Deepfake技術逐漸成熟,本人的影像與本人之間的距離將會史無前例地被放大。肖像照不再透露那個發自人內在的神祕火光,而是觀眾與本人之間一個抽象的符號。
授權:臉譜
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旁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