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沒人記得顏色獲得其意義的初始原因,最終只剩下民間流傳下來、理所當然的印象。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藍色代表男生,粉紅色代表女生。這種說法頻繁到已經近乎自然,好像我們天生就該喜歡這些顏色。不過,這種將性別符號加諸在粉紅色與藍色的現象,是近期才出現的。數個世紀以來,歐美的嬰孩服飾並沒有任何色彩,他們通常穿著白袍。這是很實際的選擇,因為用漂白水便可輕鬆洗淨白色衣物,而孩子在學會自行如廁前,袍子比較容易穿脫。當嬰孩開始穿著有顏色的衣物,則是二十世紀初的事。當時,人們其實認為藍色是較為精緻的顏色,因此適用於女童; 粉紅色則被視為較強烈大膽的顏色(粉紅色是較淡的紅色,而紅色通常讓人聯想到陽剛性格),常見於男童。
直到一九四○年代以及二戰的尾聲,這種認知被顛覆了。真正的原因無人知曉,有人說是一家美國的百貨公司發起一波女生用粉紅色、男生用藍色的活動,而且效果卓著,這個行銷手法大獲成功。對製造商來說,所有產品都集中在兩色,要擇一製作當然相對簡單。因此,一旦所有女孩產品都被製作成粉紅色,而男孩產品都成了藍色,我們也就覺得這種分配再自然不過了。
藍色本身並無任何陽剛之氣,而粉紅色也不帶有女性氣質。儘管如此,這種代表意義若再次被顛覆,也不會是太讓人訝異的事。關於粉紅色的故事,仍持續熱烈上演中,值得我們繼續關注下去。
出版社:悅知文化
融合科學、心理學及情感意義,帶領你發現自我的真實色彩 >>> 《色彩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