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依據線條的樣貌或裝飾程度而感受到各種印象,這不僅限於字體,也適用於所有事物,但我認為與左右這個判斷有關係的,是感受者從歷史上學習到的記憶,以及對線條的感受方式。
首先關於從歷史上學習到的記憶,我用日文的代表字體「明體」來說明。明體是以毛筆書寫的楷書為基本製成的字體。骨架(文字的中線)的取法或基本的筆法、筆畫元件( 文字的裝飾性要素)等皆以楷書為基本。東亞與毛筆淵源久遠,因此,若是繼承了楷書強烈影響的明體,會莫名讓人感受到古典的印象,而以脫離楷書要素為概念製成的明體,則會給人新潮的感覺。
這個情形即使歐文字體也可說是一樣的。以歐文字體的代表字體「襯線體」來說明。襯線體正如其名,是在線條末端附有裝飾性元素「襯線」的字體總稱,以平筆書寫為基礎的襯線體,起源最古老可以回溯到約兩千年以前。因而只要知道這件事,就能從與它樣貌相近的字體身上感受到古典的印象,而從與它差距很大的字體上感受到新潮的印象。
襯線由其形狀的差異可大致上可區分為三種。就起源時代來說,最左邊的弧形襯線是最古老的。
再來是對線條的感受方式。文字基本上可以說是由線條所構成的。根據線條呈現的不同風貌,會讓我們感受到的印象產生很大的差異。以直線的書寫為例,人在用手寫出筆直線條時,線條方向和粗細一定會產生歪斜。而使用直尺等工具書寫的線條幾乎沒有歪斜,整體相當均衡。兩者相比,想必會覺得線條均衡的感覺比較新潮。
這是因為人類有用「手」來書寫文字的歷史,所以覺得歪斜的存在很正常,而那些歪斜被去除之後的樣貌,對我們來說感覺很新鮮。而線條看不看得出手寫痕跡,跟書寫用具的發展和技術的演進有很大的關係。與既往線條不一樣的線、手寫無法辦到的事情,都因為新技術而變得可能。
像是黑體或無襯線體等幾乎由單線所構成的字體也一樣。因為形狀簡單,是以歷史字體的形狀為基本來製作,還是以新概念為基礎設計而成,更能直接感受到之間的差異。
>>>>>羅馬體的分類範例
將襯線體按照年代序排列的示意圖。隨著現代化,e的橫線或O的字幹越來越接近水平和垂直。